中國建筑學會受雄安新區管委會委托,組成了由崔愷、孟建民兩位院士和周愷、莊惟敏兩位大師組成的聯合設計團隊,率領國內相關領域頂級設計機構,多線程、全方位、立體化推進設計工作。
集規劃展示、會議培訓、政務服務功能和管委會辦公、企業辦公用房于一體。
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特定區域為起步區啟動開發。為支撐起步區、啟動區及石雄城際鐵路建設,率先開發建設啟動區北側、容城縣東部的容東安置區。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位于容東安置區西南側,將與容東安置區實現共建共榮、服務共享。
作為雄安新區起步期的臨時辦公區,匯聚市民服務、企業服務、政務服務等多元功能,實現空間集約高效實用。同時厲行節約、循環利用資源理念,建設一組滿足當前、兼顧發展的簡約高效辦公園區。
中國雄安集團與中標單位共同組建 SPV(投資建設運營總集成商)公司,負責項目的投資、建設和運營。這種模式體現了聯合投資、收益共享的新經濟理念。
項目設計運營期為10年,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了靈活性,包括大小空間的互換,周轉房和企業辦公用房都考慮預留了生長空間。并同步考慮了低碳拆除方案,未來如片區功能發生變化,需要整體搬遷,大部分構件和材料可循環利用。
開放式街區設計,可與周邊社區規劃融合。并設計了面向公眾的服務中心和商業體系,能在新區建設早期提供相對高質量的公共配套服務。包括鼓勵綠色出行的充電樁系統、共享單車的智慧騎行系統、模塊化處理廚余垃圾并循環使用技術、共享的商業服務設施等。
項目充分尊重場地原有生態系統,通過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等多種技術,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,維持或恢復城市的“海綿”功能,可實現最大暴雨強度下的場地雨水“零”排放。
以項目各項數據為基礎,建立起三維建筑模型(BIM),將建設單位、設計單位、施工單位、監理單位等項目參與放置于同一BIM平臺上,利于項目可視化,減少70%以上的施工變更,快速精確算量,有效控制成本。
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,設置智能可調外遮陽,在節能低碳的同時,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。采用綠色材料和設備系統,PM2.5去除力達95%,提供安心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。設置室外跑道和健身場地,引導和鼓勵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將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緊密連接,數字化展現明日雄安整體規劃和特色。采用人臉識別體系,精準化的提供室內展示導航和定制化的服務,展示未來新區的低碳生活生產方式。
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鋼結構、模塊化建筑,具備便攜運輸、快速構造、成本低廉的特點,施工工期相比傳統模式縮短40%,建筑垃圾比傳統減少80%以上。